告别续航焦虑:中国全固态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量产正加速!
近年来,全固态电池技术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未来之星”,其安全性、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和快速充电能力都远超传统液态电池。截至2025年2月,中国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公司实现了量产或中试突破。
首先固态电池用固体电解质取代液体电解质,阻断了液态电池起火和爆炸的隐患。
其次,固态电池更耐高温,在100℃工作时性能不会衰减,即使在300℃的环境中,也不会起火和爆炸。
第三,固态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更大,续航里程更长,同等体积下,固态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是传统动力电池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传统动力电池能续航600km,固态电池至少能续航1200km。同时,固态电池的常规使用的寿命也更长。
北京纯锂新能源科技公司是国内首个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的企业。该公司采用有机无机融合固态电解质新材料,彻底替代了传统液态电解液和隔膜,从根本上消除了热失控风险。其产品通过CNAS认证,可在近100℃高温下安全使用,即使在300℃高温下也不会燃烧起火。
目前,该产线主要使用在于储能系统和两轮电动车电池等领域。其目标产能为200兆瓦时,满产后日产超千支电池,可为20万辆两轮车提供电力支持。这一项目的成功标志着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重要突破。
东莞市红木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团队,建成了国内首条采用干法电极技术的全固态电池生产线。这一技术避免了传统湿法工艺中溶剂的使用,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明显提升了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该产线自动化程度高,配备了实时质量检验系统,电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产品主要使用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和智能穿戴等领域。干法电极技术的成功应用解决了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工艺难题,为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在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研发的车规级固态电池已进入中试冲刺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下线并启动上车验证。该电池兼具高安全性(通过针刺测试)、高能量密度(目标400Wh/kg以上)和快充能力。
目前,团队正在扩建中试产线并建设测试实验室,未来将形成规模化车规级动力电池生产线。技术路线聚焦硫化物或聚合物复合电解质,并结合人工智能加速研发进程。
台湾辉能科技:2024年建成全球首条固态电池量产线,采用锂陶瓷电解质技术,充电12分钟续航可达1000公里,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达600Wh/kg。但当前成本比较高,尚未大规模推广。
半固态电池量产:蔚来、奇瑞、广汽等车企已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如蔚来150kWh电池包,续航930公里),但严格意义上仍属于液态电池的过渡方案。
车企规划:奇瑞计划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测试,2027年量产;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预计2030年前后实现规模化生产。
目前,国内已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的企业以北京纯锂新能源和红木棉电子为代表,但产能仍集中在储能和小型动力领域,车规级全固态电池尚未大规模装车。技术瓶颈大多分布在在界面阻抗、电解质材料成本(当前成本是液态电池的4倍以上)以及规模化生产的基本工艺等方面。
华为近期公布了一项名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的专利。该专利通过创新的掺杂硫化物材料技术,有效解决了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界面的副反应问题,明显提升了电池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2027年有望成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元年。多家企业计划在2027-2030年实现车规级量产,目标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为400-600Wh/kg,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未来,全固态电池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标配”,让我们拭目以待!
过分张扬,就会造成技术泄露,间谍无处不在,商业机密需要保护,民族的东西还需要国家出面控制和支持。